温馨提示:儒琴心理学札记只供您参考。如果您得了心理疾病,首先应该赶紧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是进行专业的诊疗。
儒琴心理学札记:学习常军心理学导师课程;阅读阿德勒、荣格、勒庞等心理学大师等书籍,摘记要点、心得或随时记录所闻所见的文字。与心理学爱好者交流互勉。
关于麦拉宾法则
7-38-55定律,又叫麦拉宾法则,是心理学教授艾伯特·麦拉宾(Albert Mehrabian)在70年代,通过10年一系列研究,得出的结论。
它讲的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
55%是通过看,比如手势、表情、态度、肢体语言等;
38%是通过听,比如说话时的语调、声音的抑扬顿挫等;
只有剩下的7%,才是纯粹说的具体内容。
也就是说,父母在跟孩子讲道理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
而剩下的93%,则是通过看肢体语言和听语气语调来获取的。
在一档节目《老师,请回答》中,一个七岁的小男孩哭诉:妈妈经常叫我“二百五”。
小男孩成绩不好,经常在写作业的时候被妈妈凶。
写作业的时间太长,妈妈就会训斥他,脾气上来了后,还会说一些令他很伤心的话。
小男孩告诉工作人员:“我会很努力,希望妈妈多给我机会,不要再骂我了!”
他边说边哭,这些积攒已久的情绪,让他骤然间崩溃。
他的妈妈说:“我只是有时候没有控制住,没想到让孩子这么伤心。”
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其实也很常见。
面对犯错误或是不听话的孩子,父母总是习惯性地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想要通过说教的方式让他改正。
孩子若是不听,家长就会逐渐提高音调、加重语气,想要通过身为家长的“权威”逼迫孩子“认错”。
更可怕的是,这些话语中,往往都夹杂着贬低、批评的负面词汇:
“你怎么这么没用,都教你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你是猪吗,这么笨”……
在这种语境下,这些来自父母的“道理”,非但不会让孩子变得更好,反而会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引发孩子的负面情绪,让孩子变得消极、沮丧、自卑。
心理学家马歇尔曾提到一个观点:
当语言倾向于忽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疏远和伤害时,这种沟通方式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于是,语言就演变成父母对孩子的暴力,像一把把刺向孩子的小刀,慢慢折磨着孩子的内心。
正确的讲道理,不应该是父母单一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是一个双向沟通的过程。
父母输出自己的想法,同时也倾听孩子的声音。
父母表达对孩子的期待,同时也展露对孩子的爱。
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懂得父母的苦心,成长为更优秀的人。
(内容来自常军心理学习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