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琴心理学札记:如何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温馨提示:儒琴心理学札记只供您参考。如果您得了心理疾病,首先应该赶紧去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或医院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或者是进行专业的诊疗。

儒琴心理学札记:学习常军沟通心理学导师课程;阅读阿德勒、荣格、勒庞等心理学大师等书籍,摘记要点、心得或随时记录所闻所见的文字。与心理学爱好者交流互勉。

如何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

青春期不是麻烦期,而是留给父母最后的机会

身边很多父母有青春期的孩子,一提到家里的“问题少年”总是一个头两个大,不知道怎么教更好。

的确,对待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已经不适合沿用过去那种简单粗暴的方法。
孩子变了,长大了,对父母来说,唯一的做法就是调整自己的节奏和步伐,重新学习教育孩子的功课。
趁孩子还在身边,哪怕他不服管、冲动行事,青春期是留给父母最后一个机遇期。

著名心理学家凯文·莱曼博士花了几十年辅导很多问题少年的家庭,咨询过程中,他发现青春期孩子说最多的话是:
“我的父母根本不理解我。” 不管孩子是愤怒、抑郁,还是无心向学,总是和父母唱反调,甚至随口说一句“无所谓,随便”。

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孩子的本意。
孩子敏感又脆弱,他们嘴巴再硬,心里却依旧柔软,等待着有人可以帮他们处理自己的困境,帮他们一把。

听过一位13岁女孩的无力吐槽:
“有时候就是莫名其妙想发火,想和父母大吵一架。
可他们只会说我不好、不对,从来都不替我着想一下,不问问我是不是和同学闹别扭,或者脸上长青春痘被喜欢的男生嘲笑……”
青春期的孩子,或许行为冲动、态度恶劣。

但孩子一直站在原地等着父母发现她的问题、看到她的需求,她内心无比渴望父母主动一点。

要是能读懂孩子问题背后的呼喊声,孩子就有救了!

案例:

一个孩子是班长。刚上初二不久,学习状态一落千丈,不仅月考全班倒数,还经常不交作业。
考虑到班长一向乖巧、懂事,朋友一直静观其变,不敢问太多。

但这会快到期末,班长的厌学情绪越来越强烈,老师只好主动联系班长的父母,想了解问题出在哪。
一深究,意外发现:班长的问题,暴露的是父母对他的教育。

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任何一个表现,基本上就是父母的水准。
孩子一到青春期,总会让人感到头疼。
不上进、失去学习动力、消沉,每一种表现都很是棘手。
然而关键在于,要挖掘孩子问题背后的原因,对症下药,才能化解成长危机。

父母毫无防备,孩子叛逆期就来了。

这位班长,听说从小学开始成绩就很不错。
经常全校前十,做任何事情都很负责,谁叫他帮忙干活他从不推托,每个人看了直夸奖。
除了学习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就连照顾弟弟这件事,他做得比父母都好。
自从弟弟上一年级,他天天陪弟弟上学,有时候父母忙下班晚,他还做饭给弟弟吃,什么事都帮弟弟安排得妥妥当当。

可谁都想不到,上初中后的他,开始和班上一群不爱学习的同学混一起,聊的都是游戏、手机。
嫌弟弟像跟屁虫似的,整天粘着他,害他没办法周末跟同学出去玩。

父母见他学习状态大不如从前,说话语气难免重一些,他就从椅子上跳起来顶嘴,满口都是:
“就知道管我的成绩,我都成读书工具了。”

“凭什么要我照顾弟弟,你们就不能别老加班,多盯盯他吗?”

“其他同学都有新手机,我啥都没有,都快混不下去了。”

好好一个优等生儿子,如今变得如此暴躁、不可理喻,妈妈实在难以置信,哭喊着自己怎么就养出这种孩子。

爸爸脾气更急,随手拿起衣架子就往他身上抽去。

这一打,直接让他更反叛、愤怒,干脆把自己反锁在房间里,作业也不写,学也不上了。

哪怕学校的老师还让他继续当班长,他也“消极反抗”,变得不积极上进,想老师直接换掉他,有种“破罐子破摔”的决绝。

父母在教育过程中,没有足够的陪伴、信任、尊重和理解,甚至只有批评打压,没有肯定。
以致于孩子内心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到了一个时间节点必定全部爆发出来。

想要帮助孩子走出困境,最重要是父母这3个举动:

《正面管教》有这么一句话,很值得青春期父母学习:
“赢得十几岁孩子的最好方法,是以和善、坚定、尊重的态度,先和他们站在一边。让孩子在被理解的支撑中,得到自尊感和归属感。”

陪伴“叛逆期”孩子,把他引导回到正轨上,没有父母想象得那么难,把握好原则和前提,做好这3件事,一定能重新获得孩子的信任,修复和孩子的关系。

1、扮演好“忠实听众”的角色
家里有青春期孩子,要少动嘴,多动耳朵听。
孩子吵或不吵,都是传递内心某种情绪的信息。
比如孩子说“你总是……” “你从来不……” ,意味着父母忽略过他的表达,没给到他足够的情绪支持和价值,之后的相处中,要学会调整。

如果孩子关上门,什么都不说,其实是一种试探,就想看看自己这么拒绝父母,父母还会怎么爱自己。
只有静下心耐心聆听、细细琢磨,才能理解孩子在“说”什么,自己要如何应对。

2、发现孩子的闪光点,从细节夸奖、激励他
孩子虽然看上去已经是大人模样,但心智始终不够成熟,对自己的认知也片面。
这时父母要学会挖掘他的优势和长处,用未来的眼光看到孩子现在的处境。

多鼓励和夸奖他,让孩子知道自己具体有什么闪光点,自己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和价值。

只有他发现“原来我也可以”,内心燃起对自己的肯定和自信,他才会主动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布局自己的下一步。

3、以身作则,让孩子看到父母的变化和成长
之前有个新闻,说一个常年忙于工作的爸爸,看到儿子出现厌学、反叛的迹象,怎么教都没用后,决定花时间备战高考,让儿子看到“爸爸能行你也能行”的榜样。

当他决心并开始行动后,儿子果真受到影响,重新找回学习的状态。

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真想改变孩子,那就放下手机,和孩子一起坐下来好好看书、学习;

好好说话、控制情绪,让孩子感受到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
对生活充满积极、热情,给孩子传递正能量,拥有对未来的信心。
父母什么样,孩子才能有样学样,一点点变得积极、上进和开朗。

孩子的前18年里,父母的陪伴、引导和榜样示范,往往决定孩子未来80年的底色。

从今天起,放下对孩子“问题”的偏见,耐着性子学习调整,用孩子接受的方式爱他、教他。

相信以一份真诚的心对待孩子,用尊重的态度去行动,孩子一定可以焕然一新,突破困境,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光彩夺目。(来自常军学习群)

Comments

No comments yet. Why don’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